时间:2021/11/5 访问:703
为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亚太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纷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日、韩等国采取了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加大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等方式来开展政策操作。据统计,上述三个国家基础货币的增速在20个月内分别达83.8%、27.8%、27.2%;相比而言,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管理相对谨慎,在去年20个月内的基础货币增速却为-4.5%。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当然不是各国央行货币管理水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对货币本质认识的差异。众所周知,货币本质是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同时也是一种资产。虽然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货币体现为负债,但实质上是不需要偿还的“债务”,且不符合会计准则对债务认定的标准。站在国家信用的角度来看,货币与其说是央行负债,倒不如说是国家的一种特殊“资产”。随着宏观经济转向金融化,货币的功能结构及持有者对货币的认识正在明显变化,其资产属性逐渐凸显。 长期以来,学界对货币只有“数量”概念,没有“状态”的概念,这是一种基于确定性的无条件同质化假设。从数量的角度来看,货币超发必定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但若从货币状态的角度来理解,货币超发是否导致通货膨胀,则需取决于具体的宏观条件。受新冠疫情冲击,世界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压力加大,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社会总需求出现收缩。此时,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的宏观条件己经发生变化,部分经济体选择扩张资产负债表,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策略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以日本为例,截至今年6月央行资产达717万亿日元,换算成美元约6.5万亿左右,已是其GDP的1.3倍左右,远高于美国的40%水平。但从现实来看,日本屡创新高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并未带来传统理论推导的通货膨胀结果,甚至远未达到管理当局预期2%的目标水平,这表明宏观政策逻辑在新的条件下已经发生改变,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带来通货膨胀。而美国一系列超常规、超预期的货币政策,除用于疫情防控、失业救助等短期应急领域之外,还带有明显的长期利益考量。从其公布的投资计划来看,无论是美国家庭计划和就业计划,还是大规模基础建设和经济复苏计划,都意欲提升美国的人力资本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这些国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背后的动机及逻辑值得更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