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9/24 访问:48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金融业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调节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血脉作用,金融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上市公司588家,居全国首位 70年来,广东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业增加值总量从1952年的1.63亿元到2018年的7296.98亿元,年均增量1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5.5%提高到2018年的7.5%,提高2.0个百分点。从2006年起,广东金融业增加值总量连续在全国保持首位。 金融业快速增长助推广东经济快速发展,2013-2018年,广东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高于同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9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贡献率为9.2%,位于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前列。 金融业资产规模已经迅速扩张成为经济发展主动力,截至2018年,全省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235547.61亿元,净利润达3006.68亿元;全省银行业营业网点机构数1694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346755人。2017年,银行业增加值4328.25亿元,增长11.9%,占金融业比重70.7%。 截至2018年末,证券业(包括证券、基金和期货)总资产达19971亿元,法人机构82家,其中证券公司28家,基金公司32家,期货公司22家;上市公司588家,居全国首位。2017年证券业增加值1139.96亿元,占金融业比重16.6%。 截至2018年末,保险业总资产13038亿元,保险法人机构34家,其中,保险集团(控股)公司3家,财产险公司14家,人身险公司11家,再保险公司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5家。保险公司经营主体114家,其中财产险主体52家,人身险主体59家,再保险主体3家。2017年,广东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17.07亿元,增长15.0%,占金融业比重10.5%。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居全国第一位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金融业融资能力大幅增强,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 2018年,广东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2502亿元,居全国第一位,比居第二位的浙江多3003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1.7%,创历史新高。 资本市场较为有效地满足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2018年末,全省上市公司达58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76412亿元,股东开户数达12033万户,托管证券总市值98480亿元,基金数量1942支,基金规模达44241亿份。同时,民营企业债券发行难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直接融资比重大幅提升。 金融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增强。70年来,广东金融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理念、手段和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民生方面取得不斐成绩。截至2018年末,广东个人消费贷款达9660亿元,同比增长25.1%;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17亿元,增长36.1%。 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增长,有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18年末,广东累计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已达17.32万亿元,占全国业务总量的23.5%,占全省全币种跨境收支总额的24.9%,比全国全币种跨境收支占比高3.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