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6/3 访问:403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等开放措施,当前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 本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5月30日,有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称的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 从该论坛年会所释放出的金融改革信号来看,中国的开放大门不仅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且还会有更多的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出台并酝酿。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去年4月中国领导人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的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等开放措施,当前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 易纲说,截止到目前,除了个别项目外这些措施已经基本落实到位。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了开放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的准入条件,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性的进展。债券市场的双向开放稳步推进,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看来,从召开的论坛年会来看,无论是银行、银监会、各金融机构还是各地方政府都在为此做出努力,而这些努力也都指向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从宏观层面来看,深化金融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有三方面意义。”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中国方方面面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加速的阶段,而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次,金融改革也是中国入世以后向全世界所作的承诺,中国在推进金融全面对外开放的一个兑现,实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具体体现;最后,随着金融业的深化改革以及扩大开放,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局面之下,无论是从金融健康体系运行还是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这两个层面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关于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好消息持续不断。据记者了解,当前,银行、保险业等各项开放措施也正在持续落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也已表达了在华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投资的意愿。 有权威人士透露,当前,已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向中国提出了准入的申请。 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在银行保险业政策方面,有数据显示,继2018年宣布15条银行保险业开放措施之后,中国银保监会又在2019年5月1日宣布12条新的对外开放措施。这一轮开放措施包括在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基础之上进一步放开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保险机构的持股比例水平,并大幅削减对外资设立机构的数量限制,以及扩大了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 中国在对外开放的领域其政策措施也将进一步优化。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论坛上表示,中国要进一步优化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原则,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持续优化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准入条件,不断地扩大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经营范围和空间。进一步丰富我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断改善我国金融供给。 何代欣认为,金融业的持续扩大,不仅为中国提升了金融业的发展水平,也为世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易纲表示,推动支持金融业发展和试点在金融街落地,推动外资、外汇政策在金融街先行先试,不断地吸引国际化元素,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指导开展专业性的国际合作。 何代欣说,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以及深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正在加速,同时,也会逐步试点资本项目下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决策,这些改革内容将会对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外向型企业的汇兑成本,还能够促进这些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就是要防范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而金融风险更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金融扩大开放方面的监管问题上,何代欣认为,金融业不断扩大开放也会带来金融业态的多元化,这也会对我国现有的征管体系和管理方式提出一定的条件。 “在防范重大风险过程当中,外资企业进入我国可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这里面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何代欣说,因此,对于监管部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银行、银监会在垂直管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过程当中,要做好宏观规划,提供宏观的指导与导向等。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