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5 访问:709
文章发表于腾讯财经《灼见》,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 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当其冲的是进行需求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全面发力、均衡发力、协调发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部署加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以扩大内需推进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笔者注意到了会议报道关于有效投资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这其中透出了以下六个信号: 1、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确实回落,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以来投资持续下滑,上半年同比增长6%,为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特别是基建投资断崖式下滑,房地产投资也小幅回落。中国的西部、东北等地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下滑,经济增长就没戏。一些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下滑,所以带来了各项经济指标下滑。 2、经济增长要稳,首先投资要稳。扩大投资仍然是现阶段保持经济增长活力的主要抓手,要实现稳增长目标,就必须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供给,还是惠民生、促消费,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所以要贯彻中央和国务院部署,聚焦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按照既不过度依赖投资、也不能不要投资、防止大起大落的要求,稳住投资保持正常增长。 3、我们要的投资是“有效投资”。有效投资相对于无效和低效投资而言,是产出效益较高的投资。在投资领域,经历了近40年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许多领域产能过剩。在过剩的领域继续为投资而投资、为GDP而投资、为政绩而投资,那就是“无效投资”,无效投资有可能造成地方政府债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刺激要素成本提高等后果。所以扩大有效投资,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4、有效投资的方面和重点要认真把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有效投资在今天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的。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我国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短板,稳投资,补齐基础设施部分短板,有利于提升配置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紧扣国家规划和重大战略,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交通骨干网络特别是中西部铁路公路、干线航道、枢纽和支线机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重点工程、技术改造升级和养老等民生设施建设。抓紧储备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65项重大工程落地。比如产业领域,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都对创新投融资方式、形成有效投资提出了新机遇和新要求,可以重点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来进行。 5、加大有效投资要创新融资机制,畅通投资项目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有真实经济活动支撑的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投资兴业。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机制创新,优化能源、交通等领域投资项目的直接融资。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支持省级政府依法依规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公共领域重点项目建设。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补短板项目建设,地方政府要将专项债券已筹资金落实到补短板项目。 6、消除投资障碍,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要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切实改善营商环境,继续优化投资审批程序,促进各类企业增加投资。减少政府主导投资、担当投资主体的现象,克服招商引资过程中一些越俎代庖的情况,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投资体系。适当推出一批面向社会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不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加强产权保护,尽快在民航、铁路、公路、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鼓励民间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