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14 访问:362
5月11日,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设立了“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新变化”专栏。 广发宏观郭磊、周君芝称,这是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设立专栏针对性讨论宏观杠杆。对于当前的杠杆率,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明,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 广发宏观还提到,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政策思路的描述上亦有微调,货币政策的定调和表述与前期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一致。政治局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中金固收宏观陈健恒也认为,货币政策关注点从金融监管转向经济增长,预计未来一个阶段,稳增长的诉求会提高。货币政策更多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流动性和贷款额度都会有适度的放松。 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去年四季度的对比来看,有了一些明显的措辞上的变化。比如从此前的“把握好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之间的平衡”改为“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已经把“去杠杆”去掉,回到“调结构”,显示经过去年货币政策的紧缩,各类杠杆都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去杠杆的迫切性已经没有那么高。此外,“削峰填谷”这个关键词这次也去掉,显示货币政策态度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转松,会维持流动性大部分时候稳中偏松一些。 4月以来,中财委明确了结构性去杠杆的思路,央行在普惠定向降准后再度进行了结构性降准,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持续扩大内需,资管新规较征求意见稿有一定程度的松动。 加上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的“去杠杆”到“稳杠杆”的转变,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宏观政策微调基本得到确认。 中国证券报分析指出,下一步的政策,降准还有空间。“当然,这可能只是诸多变化之一。” 附:中国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专栏4 中国宏观杠杆率的新变化 宏观杠杆率一般用非金融企业部门(简称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的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衡量。各部门负债一般指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形成的负债。其中,企业部门债务包括本外币境内贷款、国内公开发行的债券、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对外债务等。政府部门债务包括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券以及清理甄别认定的截至 2014 年末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住户部门债务包括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委托贷款(主要是住房公积金贷款)以及证券公司融资融券等。在具体测算时,还应注意扣除交叉持有的债务,避免重复计算。比如有的测算把政策性金融债、金融部门外债算入了非金融部门债务余额,有的测算把重复计算较多的影子银行整体计为债务,有的测算把政府支持债券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同时计入了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这些都会影响宏观杠杆率测算的准确度。 2017 年宏观杠杆率趋稳。2017 年之前的一段时期,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2012-2016 年年均提高 13.5 个百分点。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稳中向好及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有效实施,2017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全年上升 2.7 个百分点至 250.3%。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为 159%,比上年下降 0.7 个百分点,是 2011 年以来首次下降,2012-2016 年年均则增长 8.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 36.2%,比上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2012-2016 年年均则增长 1.1 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 55.1%,比上年高 4 个百分点,增幅比 2012-2016 年年均增幅略低 0.1 个百分点。 宏观杠杆率趋稳的主要原因: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加之全球经济回暖,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有助于稳定债务率。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21%,增速比上年高 12.5 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 7.4%,增速比上年高 2.9 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7.3%,增速比上年高 1 个百分点,比同期人均GDP增速也高1个百分点。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主要受金融体系抑制内部杠杆影响,2017 年 M2 同比增长 8.1%,增速较上年回落,在支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为稳杠杆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人民银行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优化信贷结构。2017年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 1.7%,低效融资需求受到明显遏制;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上年下降 6.1 个百分点,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 22.2%,增速下降 14.5 个百分点。此外,委托贷款、表外融资等业务在金融去杠杆和规范管理的大背景下,增速明显放缓。三是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增长受到遏制,国有企业债务增速放缓。2017 年,国有企业贷款和债券余额与 GDP 之比较上年上升 2.3 个百分点,增幅比 2012-2016 年平均增幅低 1.5 个百分点。 过去一段时期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长较快,与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和发展阶段有关。一是储蓄率较高,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不匹配,权益融资不发达,导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债务较快增长。这种情况下,如果债务使用效率不高,必然推高杠杆率。二是货币化进程较快,特别是市场经济推进、大规模城镇化、房地产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快速扩大等因素,阶段性地推升了杠杆水平。三是金融深化加快发展,金融监管有待完善,出现了影子银行加杠杆等现象。四是国有企业和平台公司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职能,造成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较快。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上述推升宏观杠杆率的因素开始出现变化。一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然要求提高债务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带动杠杆率下行。二是我国商品和要素领域的货币化程度已经较高,伴随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货币化进程也将趋于放缓,在杠杆率上会有所显现。三是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对影子银行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有所抑制。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约束硬化,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规范。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加之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深入实施等,都将有利于宏观杠杆率企稳甚至下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有望进一步趋稳,并逐步实现结构性去杠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