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2/28 访问:1698
以扶持弱势劳工为出发点的新劳动法,在引发企业主大面积恐慌后再生风波。来自北京权威人士的消息,政府高层对新劳动法事与愿违大感意外,正考虑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修补立法的漏洞。
有观察家称,从2007年底以来,为规避新劳动法引发的风波在各地纷纷上演。外界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是‘铁饭碗’的回归”,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认为,“新劳动法将搞垮中国经济”。
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公司的合约制度、炒人补偿、工龄计算方面,都较为倾向劳工阶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工支出成本。因此,在实施前夕,出现了公司大规模裁员、重新计算工龄等连串风潮。
《劳动合同法》增加了用工成本,是外商撤资减产、辞退工人的主要原因。据悉,新劳动法于今年元旦正式实施后,中国境内中小型的韩资企业出现了大规模恶性倒闭、出走潮,台资和港资公司也不胜重负,怨声载道。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认为,《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将维护懒人,导致铁饭碗;“如果严厉执行新劳动法,失业率逾8%恐怕是起码的了”;新劳动法的实施“把改革得大有看头的经济搞垮了”。
对于这些事实,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张世诚曾予以否认,并指出《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只有违法企业的用工成本将大幅度提高,对合法企业的用工成本影响不大。
但这一观点并未获得广泛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和人大代表,对该法谘询不足,匆匆推出也颇有微辞,预料在今年两会上,《劳动合同法》引起的连锁反应,也将会成为热点之一。
甚至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劳动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以全国总工会和劳动社会保障部为一方,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法工委)为另一方,曾有激烈的角力,最终在高层“以人为本”、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指导思想下,前者的立法意见占了上风。
新劳动法会使雇主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但另一种解释便之为更多弱势群体所接受,那就是由传统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减少污染,提高社会效益,已是大势所趋。在转型过程中,产业就必须承受脱胎换骨的痛苦过程,低端企业关闭或撤走是难免的,但我们须了解,这是一个净化、过滤的过程,将有利于整个产业转型和升级。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作可持续发展,这是必经阶段。[消息来源:星岛环球网]
|